◎ 王曉峰

  2004年,是美國官方和主流媒體認定的搖滾樂誕生50周年,如果回顧美國不算太長的歷史,會發現,搖滾樂是他們為這個世界提供的為數不多的文化之一。鑒於美國從搖滾樂誕生之日便已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之一,所以,它的文化和它對外擴張的步伐是一致的,在很短時間內便席捲全球,進入到60年代,搖滾樂已成為西方國家青少年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50年來,因搖滾樂的出現,全世界的人對流行音樂的定義也都隨之改變,甚至在美國,除搖滾樂外,其他音樂類型變成了搖滾樂的養料和來源,比如鄉村音樂和爵士樂,即便它們在今天仍是一個獨立的音樂類型,但是它們作為一種根源,也僅僅成為搖滾樂的補充。同樣,在任何一個國家,搖滾樂的到來會使當地音樂立刻屈從于搖滾,成為搖滾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原來的音樂體系立刻變得不那麼重要和完整。我們可以說這是搖滾樂的魅力所在,也可以說它深深地吸引著任何一個國家的青少年,使他們投入進來,並在頃刻間改變了這個國家固有的文化傳統。而從另一個意義上講,搖滾樂是一種綜合音樂(它是鄉村音樂、布魯斯和民歌的結合體),它本身就是一個雜交品種,所以在面對任何一種音樂結構,它都是開放性的,它在非洲可以借屍還魂尋找到它的根,它在歐洲可以很容易和中世紀的宗教音樂結合成哥特音樂或重金屬音樂,它在中東地區可以讓人們放棄傳統的樂器……搖滾樂可以無所不能。

  遙想50年前,搖滾樂在混沌之初,它也是R&B,怎麼在50年後又從終點回到了起點?是的,50年來,搖滾樂就是這樣像用圓規一樣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好吧,我們從圓心到半徑一步步分析,搖滾樂是怎麼畫成這個圓的。
  
搖滾樂是怎麼誕生的?

  一百個人寫搖滾樂的歷史,會有一百種開頭,但有一點都會一樣,那就是搖滾樂是從黑人音樂中演變而來。

  當然,這麼寫開頭的十之八九都是白人,搖滾樂是黑人創造的,但是搖滾樂的史書都是由白人來撰寫的,這裏面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一些偏差(或者說是篡改),就像美國電影裏經常出現的一個情節一樣:當一個白人誇誇其談地跟一個黑人大侃貓王的時候,這個黑人肯定不屑地丟過來一句:“他偷了我們的音樂。”

  搖滾樂誕生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完全取消種族隔離制度,但不幸的是,黑人音樂在全國彌漫。試想,在一個坐公車都要把黑人和白人座位分得很清楚的國家,在看演出的時候都要用一條繩子把黑人和白人區分開的國家,當這個國家的黑人文化喧賓奪主地要成為主流文化,會有什麼後果?


  但是一個“不知趣”的白人把黑白文化的矛盾給激化了,這個人就是艾倫•弗裏德,一個電臺的DJ,他酷愛聽黑人音樂,在電臺裏面經常播放黑人音樂,他常常給黑人歌手舉辦音樂會,他發現,來看演出的有2/3是白人觀眾,事實上,這個時期美國還沒有取消種族隔離法,弗裏德這樣做是冒險的,但他看到這樣做的效果是他越來越受歡迎。

  如果不是按照白人那一套搖滾歷史去看美國當代流行音樂的話,其實在弗裏德的那個年代,即1952年左右,搖滾樂就誕生了。第一,搖滾樂在當時受到了廣泛歡迎。第二,它已經成為很多州的文化現象,已具備了成為主流的條件,要是沒有種族隔離法,它早就蔓延到全國了。

  但如果這樣來撰寫搖滾樂的歷史,就會發現,搖滾樂的誕生跟白人音樂毫無關聯,尤其是它後來成為美國文化的標誌之一,這樣的標誌怎麼能沒有白人的介入呢?顯然,這樣的搖滾歷史是不能讓主導文化的白人接受的。所以,標準的搖滾歷史都被拖後了兩年,因為他們要等那個卡車司機艾維斯•普雷斯利把車開到孟菲斯的太陽唱片公司的門口。而從搖滾樂後來的發展來看,它從來都是以黑人音樂為主導,白人音樂只不過是搖滾樂中的一點點佐料而已。所以,貓王的介入,實際上為搖滾樂是鄉村音樂、民歌和布魯斯組成的這種說法變得更加冠冕堂皇找的一個托詞罷了。

  黑人最持久不衰的文化就是音樂,這種音樂的特點就是它本身就會建構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使它可以自給自足。所以黑人音樂可以不停地更新,隨時間的發展而發展。黑人音樂不是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而是來自不同的傳統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它的組成是文化、政治和社會經驗,這些都可以通過音樂表現出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黑人音樂是沒有風格的。它的音樂只會隨著不同的時代而更新但不會被拋棄,這一點和白人音樂不同。在上個世紀40年代以前,黑人流行音樂被統稱為“種族音樂”,直到40年代,《公告牌》雜誌用一種不太規範的詞語來描述這種音樂,就是“節奏與布魯斯”(Rhythm and Blues),簡稱R&B。什麼叫節奏與布魯斯呢?大概指的就是黑人演奏的那種布魯斯音樂有明顯的節奏吧,這一看就是不瞭解黑人音樂的白人編造出來的。不過這種說法也好,它至少避開了種族歧視色彩。R&B是最有名的黑人音樂之一,因為我們今天所知的流行樂就來源於此。雖然它已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其最初的風格影響依舊。從布魯斯到靈歌,R&B始終是黑人文化的重要元素。

  實際上,當黑人音樂開始被美國白人社會接受時它就已經變成搖滾樂了,這個時間是1949年到1952年左右。

  第一首搖滾歌曲和搖滾紀念日之爭

  隨著搖滾樂50周年的臨近,關於第一首搖滾歌曲的爭論多起來,在此之前,還很少有人去關心第一首搖滾歌曲是什麼。但正是因為在確定搖滾樂誕生這段歷史的問題上“黑白”不分,才導致了它的爭議。其實,究竟哪一首歌曲是第一首搖滾歌曲並不重要,但由於這涉及到種族問題,所以,把它黑白分明就變得非常重要。

  今年,美國媒體突然口徑一致地認為,1954年7月5日是搖滾樂誕生日。為什麼會定這一天?因為這一天是貓王在太陽唱片公司的正式錄製第一首歌曲《沒事了,媽媽》。在這一天,美國超過1250家電臺都在播放這首歌曲。為什麼美國主流媒體會突然強調搖滾樂的誕生日呢?首先,它到了50周年紀念日,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日期才能讓人們找個理由來慶祝。其次,把貓王第一次進棚錄音的時間定為搖滾誕生日,也是眾望所歸,畢竟他的影響是無人能替代的。再次,這一天和美國國慶的日子挨著,可以順便一起慶祝。

  可是,美國人總喜歡玩頭腦簡單的遊戲,它忽視的卻是一個最基本的歷史和音樂常識問題,從這件事上不難看出,白人主導的媒體可以不顧任何史實去行使它的話語權。

  1992年,吉姆•道森和史蒂夫•普羅珀斯寫過一本書《第一張搖滾唱片是什麼?》,在這本書中,作者共列舉了50張候選唱片(當時的唱片都只有一首歌),貓王的有兩張,其中就有《沒事了,媽媽》。從作者的分析觀點來看,這50張唱片中的任何一張成為第一張搖滾樂唱片都很正常。但是今年《滾石》雜誌定性式地把《沒事了,媽媽》列為第一首搖滾歌曲的理由顯得不太有說服力。

  首先,這不是貓王第一次去太陽公司錄音,他第一次錄音是在1953年,錄了一首《我的幸福》,作為生日禮物獻給他媽媽,第二年他又錄製了兩首歌曲,但這些歌曲跟搖滾或者跟黑人音樂的關係不大。其次,人們認為他在薩姆•菲力浦斯指導下錄製的歌曲是搖滾歌曲,這兩首歌曲一首是《沒事了,媽媽》,一首是《肯塔基的藍月亮》。這兩首歌曲都是翻唱歌曲,分別在1946年(亞瑟•克留達普演唱)和1945年(比爾•蒙羅演唱)出版。

  於是問題就出來了,如果說《沒事了,媽媽》是第一首搖滾歌曲,那麼為什麼不把搖滾樂誕生日定為1946年,而是定為1954年?為什麼貓王唱的就是搖滾?而克留達普唱的就不是?翻唱就能把搖滾誕生,這也太隨便點了吧。事實上,菲力浦斯在當時錄製的唱片主要以山地搖滾歌曲為主,說白了就是當時的農村流行歌曲。《沒事了,媽媽》和當時很多更搖滾的歌曲相比,還算不上搖滾。黑人搖滾歌星倫尼•克拉維茨質問道:“貓王從哪搞到的這首歌?”

  即便是把第一首搖滾歌曲的名義安在白人頭上,也輪不到貓王。比爾•黑利在1953年錄製的《瘋狂吧,男人》就進入了排行榜。1954年錄製的那首著名的《晝夜搖滾》也要比貓王的那首《沒事了,媽媽》早3個月,1955年,它因為被選作電影《黑板叢林》的插曲而在全國走紅。而《沒事了,媽媽》只是在孟菲斯地區上了排行榜,而且是鄉村歌曲榜,這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晝夜搖滾》相提並論。總之,一句話,第一首搖滾樂歌曲的歷史不管橫著寫還是豎著寫,都跟貓王無關。

  其實,關於搖滾樂誕生的年代,在美國早就有很多說法,1951年,電臺就開始普遍使用“rock 'n' roll”一詞;還有,美國有個搖滾名人堂的機構,他們把搖滾樂的誕生年代定為1952年,標誌是艾倫•弗裏德舉辦搖滾音樂會,人家都以搖滾的名義舉辦音樂會了,搖滾樂當然誕生了。所以,這一點還是有說服力的。美國《生活》雜誌在2002年也出版了一本書《搖滾生活五十年》。但是為什麼搖滾非要弄出兩個生日呢?說到底還是個黑白問題,早兩年搖滾樂的誕生就和白人沒什麼關係,晚兩年白人就入場了。美國在1954年搖滾樂轟轟烈烈的時候廢除了《種族隔離法》,但時至今日,種族歧視仍舊陰魂不散。

  搖滾在重複中前進

  被白人接受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美國文化,否則就是“非裔美國人文化”或“種族文化”,於是,天降大任于貓王,他成了媾和美國黑白文化的重要砝碼,從此,搖滾樂的面前是一片坦途,白人怎麼解釋都能自圓其說。

  50年代的搖滾樂,基本上還處於對根源音樂的吸收融合階段,此時的搖滾特點十分鮮明,那就是它的風格基本上都是根源性的,不管是白人的貓王、傑裏•李•路易斯或巴迪•霍利還是黑人的查克•貝裏、胖子多米諾或小理查,他們的音樂成分都根植在鄉村音樂或布魯斯之中。50年代末期,搖滾樂突然出現了真空,上面這6位搖滾歌星因各種原因都離開了歌壇,所以,搖滾樂進入了“消亡期”。進入60年代,美國搖滾對西方其他國家的影響開始有所反映,這首當其衝的就是英國,“披頭士”帶著他們對美國搖滾樂的理解殺回到美國,讓美國人感受到了一種新型搖滾樂的衝擊。從“披頭士”開始,搖滾樂不再像原來那麼純粹,它的說法也從“rock 'n' roll”變成了“rock”,這種稱謂上的改變,其實就是為了區分搖滾樂的根源性與非根源性。

  60年代的搖滾樂開始與各種音樂進行融合,當白人把對搖滾樂的理解變成他們自己的搖滾樂,回過頭來再和黑人音樂進行融合,就出現了布魯斯搖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是,英國節奏與布魯斯搖滾基本上以白人為主,這種音樂對英國搖滾樂壇的影響一直持續到80年代,直到“史密斯”樂隊在音樂中放棄了布魯斯結構。美國搖滾樂在60年代趕上了一場革命,嬉皮運動、毒品文化、越南戰爭、黑人民權……都為搖滾樂的變異、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舞臺,在這個時期,形成了民歌搖滾、靈歌、布魯斯搖滾、波糖組合、重金屬、迷幻搖滾、藝術搖滾、車庫搖滾、青春偶像、鄉村搖滾……在這個10年中,搖滾樂最基礎的版圖形成了,之後的30年,搖滾樂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組合、重複,以適應新的時代的需求。

  這正如搖滾樂的初期是R&B,今天就回到了R&B,但你絕對不會認為今天的R&B是一種根源音樂或是對根源的回歸,它僅僅是找回原來的一種形式,並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演繹,從音樂本質上講,它並沒有創新。

  當“後街男孩”可以越洋來到中國,讓中國人感受到偶像組合的魅力,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像他們這樣的組合早在60年代便以幾乎相同的手段製造出來了。“修士”,這個在講述搖滾樂歷史時總會提到但總會被人遺忘的組合,就是唱片工業在製造明星效應時的一次大膽嘗試,結果它成功了,風頭一度蓋過“披頭士”。這種以選秀方式來確定音樂組合的做法後來屢試不爽,從“辣妹”到“男孩地帶”,從“西城男孩”到F4……

  2002年,美國出現一支備受媒體青睞的樂隊“敲擊”,之所以受到關注,就是因為他們的音樂太像當年的“地下絲絨”了,愛屋及烏,也能讓媒體熱鬧一陣。“敲擊”只不過是一個很小的事情,如果回顧這50年的搖滾樂,這種重複幾乎是在有規律地進行著。瓊•貝茨,一個60年代的民謠歌手,後來喬尼•米切爾和蘇珊娜•維加和她有什麼本質區別呢?惠特尼•休士頓和戴安娜•羅斯又有什麼區別呢?90年代的“飛魚”和60年代的“感恩而死”有什麼差別呢?90年代美國西海岸的朋克和70年代英國朋克有什麼不同呢?90年代末期的另類搖滾和60年代的車庫搖滾又有什麼不一樣的?90年代末期的英式搖滾,他們的祖宗就是60年代的“披頭士”、“誰人”、“奇想”……有人曾說過,搖滾樂聽到70年代就可以不用再往下聽了,因為之後的搖滾都曾經出現過了。這話的確有些道理,搖滾樂僅僅是因為商業上的需要才會不停地改頭換面。

(改編自http://forum.enorth.com.cn/postsShowAction.do?threadId=8991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791130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